跨國唱片進台灣

  約莫1980年起至1998年底,全球5大跨國唱片集團(華納、環球、BMG、EMI、SONY)陸續進駐台灣唱片業,不論依循的是代理、合資、併購、設立子公司哪種模式。跨國企業的進駐代表大量國際資金投入台灣音樂市場,也正式宣告台灣唱片業完全與全球接軌。

  不過與全球接軌的唱片生態也為台灣流行音樂帶來諸多衝擊,在本土音樂市場上:跨國企業以雄厚的資本與純熟的行銷經營壓縮到本土小型唱片公司的生存空間;再者,跨國企業放諸四海皆準的營銷模式抑制了全球化下的在地化獨特性,致使許多真正在地的好聲音反倒變成音樂市場裡的非主流,而主流卻是千篇一律的歌曲。

  在世界上:當時跨國唱片公司戮力將台灣打造成華語流行音樂的搖籃或許有更商業上意圖,著眼的是廣大未開發的大陸音樂市場。放眼整個亞太地區,台灣是唯一在文化、語言上與中國大陸最親近的國家,在台灣的諸多投資終將一日能做為進軍大陸的跳板。而事實上,近年來大陸音樂市場的磁吸效應吸引的已經不僅只是台灣的音樂人,甚至是世界級的音樂創作者。

  華語流行音樂聚焦的眼光正悄悄轉移,我們該如何再次異軍突起?

圖片資料來源:張容瑛,《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網絡、創作系統與空間》,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2002,頁50。


0 意見:

張貼留言